当前位置:首页 > 诗词 > 唐代司空图所作的《杂题》,细腻的刻画了自然景物

唐代司空图所作的《杂题》,细腻的刻画了自然景物

唐代司空图所作的《杂题》,细腻的刻画了自然景物

  司空图,字表圣,自号知非子,又号耐辱居士,唐朝末期诗人、诗歌评论家。他出身在唐末乱世,看到世事难为,无奈归隐,最终却为大唐王朝的灭亡绝食殉难。下面 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司空图所作的《杂题》,接着往下看吧。

  对于自然事物本身而言,山是山,水是水,似乎永恒不变,亘古不移。唯一能够使得山水非同凡响的,仿佛更多地源自世人心灵上的突变或升华。佛家喜说禅意:是心动并非幡动。然而,在时空暗流所笼罩的范围内,没有什么是永恒的,一切都在悄然湮没。

  《杂题》

  【唐】司空图

  孤枕闻莺起,幽怀独悄然。

  地融春力润,花泛晓光鲜。

  司空图的这首《杂题》小诗,记录某个春日清晨,心路短暂之时的前后经历,心情瞬息之间的突兀变化,无论是对过往颓废心绪的叙写,又或者是当下愉快心情的描绘,都是建立在对自然景物细腻地刻画之上,一切“景由情生,情因景显”。

唐代司空图所作的《杂题》,细腻的刻画了自然景物

  “孤枕闻莺起”,首句写诗人清晨的第一反应,状态不是十分明朗的,但也并非没有化解的余地。漫漫长夜,独自一人沉睡,朦胧之间,耳边忽然听得鸟叫声,清脆响亮,震动着人枯寂的心灵,让人逐渐变得清醒,不愿再继续憨睡。

  古诗短小精悍,全篇基调大多会在开始的时候,就暗暗定下来。这首小诗当然也不例外。开头的“孤枕”二字,把无从陪伴的凄凉意给表露得一干二净,清清楚楚的背后是莫大的辛酸与悲凉。诗人初始之孤是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,各种缘由,难以一一倾诉。

  如此以来,能够打破寂静心灵世界的,大抵只有自然外物。沉静在孤独内心深处的诗人,忽然听见窗外传来的春鸟啼叫的脆响,于是不由自主地从沉睡之中苏醒过来。枯寂的心情,清脆的鸟鸣,明显对比之下,整个世界开始变得灵动,惹人追慕。

唐代司空图所作的《杂题》,细腻的刻画了自然景物

  “幽怀独悄然”,次句掉转笔触,诗人从睡梦里清醒过来,开始梳理自己的内心情怀。在清亮的黄莺嘀咕嘀咕声里,诗人脑袋变得剔透许多,所有的往事就这么涌上心头,曾经复杂莫名的琐碎事件,似乎不再那么繁复。这大概便是所谓的“余生叹息,过往难道”吧!

  相对于首句的“孤枕”之孤寂,这里的“幽怀”之幽静,从表层慢慢地渗入进诗人的心灵底部。或许,面对过往那些岁月,诗人也在反省或者沉思。而这些复杂的情感因素,是没有办法去向他人证明或说明的,唯有一个人把它们搁置在内心里,独自回味,悄然思索。

  心动不如行动,此时此刻的诗人虽然有些想法,与曾经的自己相比较,其实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变。毕竟,当初的消沉与落寞,是没有办法立即就可以消磨掉。然而,在逐渐清晰起来的内心里,另外一个世界已经打开了门窗,正在吸引着人去向往和追寻。

  “地融春力润,花泛晓光鲜”,最后两句是全诗精华所在,描写精细,刻画生动。被冰封的土壤,日复一日地开始融化,全都是春天发力的缘故;黝黑的枯枝绽放花朵,每天一个新鲜模样,全是因为春日朗照的结果。

唐代司空图所作的《杂题》,细腻的刻画了自然景物

  诗人在充满了朝气蓬勃的鸟鸣声中苏醒,在对往日繁琐事物的反思中警醒,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眼前所见一切也顿时与众不同,仿佛披上了一层灿然的光芒。这种来自于心境内部的剧变,被诗人贴切地演化到景物身上。

  正因为诗人心情不同往日,所以流泻在笔端的自然风光就愈加光鲜十分,可以说是恢复了正常状态。他是不会明确说出来的,善于寻找美妙的谎言。“地融”是因为“春力”之“润”,“花泛”是因为“晓光”之“鲜”,全部都是客观的,至于诗人主观上的情绪,除了遮蔽就是掩饰,反正不可对人明文。

  春天当然是万物复苏的季节,所有生物都在争分夺秒地绽放着属于自己的魅力。生命的意义或许有些虚妄,生命的过程或许并不完美,可是能够活着看清这个世界,毕竟是一件令人感到十分欣慰的事情。所有的美好,只在一刻的心动。

  对于本诗的作者来说,过去的岁月可能并不圆满,甚至存在着残缺。那些难以对他人言说的酸楚,一直郁积在心底,时时折磨着脆弱的心灵。但至少在这个清晨,他是欣然的,是能够体悟到愉悦为何物。因为他的心,到底受到春光的照拂,被莺啼欢快地唤醒。尘埃落定,百花争艳。

  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